北京時間8月16日,針對特朗普政府要入股英特爾的消息,《華爾街日報》發文稱,美國聯邦政府的支持可能幫助這家陷入困境的芯片制造商度過一些難關,但同時也可能對美國科技行業造成重大風險。英特爾“國有化”這條路行不通,至少從長期來看是這樣。
英特爾確實需要幫助,但政府的支持往往附帶條件,這些條件最終可能讓這家硅谷先鋒乃至整個美國芯片行業陷入困境。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特朗普政府正在與英特爾討論一些方案,其中可能包括聯邦政府入股英特爾。這一想法是在特朗普周一與英特爾CEO陳立武(Lip-Bu Tan)會面時提出的。目前,這一討論仍處于早期階段。
鑒于幾天前特朗普還呼吁解雇陳立武,這一轉變可謂神速。該消息對飽受壓力的英特爾投資者來說是個好消息,他們眼睜睜地看著這家曾經無可爭議的芯片霸主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市值縮水了一半以上。周四首次傳出談判消息后,英特爾股價應聲大漲7%,周五早盤繼續攀升。
困境中的英特爾
然而,投資者仍需保持謹慎。英特爾的問題已經嚴重到即便聯邦政府慷慨解囊也難以徹底解決的地步。過去三年,在試圖從臺積電手中奪回制造領先地位的過程中,英特爾總共燒掉了近400億美元現金。根據《芯片法案》,英特爾迄今為止還獲得了最多約80億美元的直接資助。
英特爾股價表現跑輸費城半導體指數
但是,這仍然不夠。英特爾最先進的生產工藝18A本應幫助其縮小與臺積電的差距,但是該公司在上月的第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承認,18A工藝主要會用于自家產品。這意味著,幾乎沒有外部芯片設計公司認為該技術有足夠吸引力,以至于簽約使用英特爾的代工服務。根據金融分析公司Visible Alpha的預估,華爾街預計英特爾今年還將遭遇70億美元的負自由現金流。
陳立武在同場電話會議中向投資者明確表態,若沒有外部客戶的明確訂單承諾,英特爾不會對下一代14A制程技術投入重大資本。這番表態被普遍視為陳立武劃下的底線,這條底線將決定英特爾是否繼續保留芯片制造業務。
然而,如果英特爾退出芯片制造領域,這將不利于美國政府為保障國家安全和供應鏈穩定而推動本土芯片制造的戰略布局。
目前,全球最尖端的大部分芯片都在中國臺灣生產。蘋果、英偉達等美國科技巨頭均依賴這些芯片生產產品,一旦供應中斷,這些企業將面臨嚴重經濟損失。盡管問題重重,但英特爾仍是美國唯一具備尖端芯片制造能力的本土企業。
入股的后果
因此,美國政府出于國家安全考慮對英特爾產生的興趣是真實的,但入股英特爾可能引發難以預料的連鎖反應,尤其考慮到特朗普近期頻頻直接干預私營企業決策。上周,他要求解雇陳立武就是一個例子。他還要求英偉達和AMD把中國AI芯片收入的15%上繳美國政府,并得到兩家公司的同意。
即使美國政府只持有部分英特爾股權,也可能加速這種令人不安的趨勢。這會為特朗普或未來任何總統提供更多操控私營企業的手段,而政府往往并不擅長此類干預。
舉例來說,美國政府可能會以獲取對華出口許可為條件,迫使英偉達、AMD或高通等芯片設計公司讓英特爾為其生產芯片。
英特爾年收入被臺積電反超
但是,這種做法很容易出問題。如果芯片公司被迫使用英特爾的工廠,而這些工廠的良率尚未達到臺積電的水平,這會導致產品質量下降,并造成英特爾大量晶圓報廢,因為需要廢棄更多缺陷芯片才能獲得合格產品。
從全局來看,如果芯片設計公司使用并非最先進或最高效的英特爾晶圓廠,整個美國芯片產業的競爭力可能會下降。這將削弱政府干預該行業的最終目標:維持美國的技術領先地位。
美國政府已經破釜沉舟,誓要干預芯片行業。憑借工廠擴建撥款等政府資助,美國當局早已對英特爾握有重要籌碼:這些資金附加了嚴格條款,限制英特爾在未經政府批準的情況下重組其芯片設計與制造部門。
但是,美國聯邦政府必須謹慎行事,不要做得太過火,否則可能會破壞促成美國科技行業成為全球標桿的市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