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讓企業又愛又恨。
在容聯云承辦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重塑升力·AI智啟新增長”論壇上,一位演講嘉賓透露了一個具有震撼力的數據:近年來,較為影響力的模型四百個左右,中國人工智能企業高達5700余家,獨角獸企業就有70多家。
顯然,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正在處于世界領先的水平。這種領先,也讓很多企業對AI賦能商業價值的期待一再被拉高。
而問題也恰恰在于此:市場、業界、廠商一再突出大模型在短期內可以提供的商業價值,而實際上,卻有意無意的忽略了本應被尊重的長期主義。
同樣在本次論壇中,容聯云冷靜的闡述了AI面臨的嚴峻問題:數據調查顯示,在智能客服領域,AI從可用到有用,全球客服的自動化率提升了30%,但客戶滿意度僅增長5%。這背后是什么?太多廠商執著于夸大產品效果,在市場熱潮下蒙混訂單。
但容聯云的節奏不一樣,它想以更扎實的腳步,開啟了AI賦能商業價值的新紀元。
就在本次大會上,容聯云以“新質生產力”為核心方向,既有諸葛智能DataInsight Agent智能業務分析一本通這樣的新品發布,又有容犀Agent & Copilot平臺這樣既有產品的全方位升級,而眾多產品組合面世的背后,是容聯云Al Agent落地實踐與產業創新的持續探索。
也正是在本次論壇上,容聯云深度闡述了自己的所見所感,在AI新質生產力釋放在即的關鍵節點,容聯云的聲音,成為了各方關注的焦點。
從能用到好用
AI能否釋放新質生產力
進入關鍵節點
AI技術持續演進,讓模型的理解、推理、生成能力全方位提升,隨后便是大模型融入各行業的應用潮流,這背后是什么?市場、業界對AI能帶來的商業改革期待甚高。
但是,變化也正悄然發生。正如容聯云所觀察到的一樣,一方面,AI以勢不可擋的速度出現在商業世界,而另一方面,熱潮下所帶來的泡沫卻被人們忽略。
為什么客戶的滿意度僅增長5%?這個問題刺痛著整個行業的參與者。
不可否認,當人工智能掀起多次科技浪潮,甚至在當下孕育出Agent這樣具備自主決策與復雜交互能力的智能體后,所有人都相信AI已經是時代選擇。
但是時代總有節點,把握住才能成就大氣候。在這一點上,容聯云給出了自己的觀點:在大模型向低成本+高性能技術路線持續演進后,技術平權讓企業級智能體加速落地,而當應用規模到達一定程度,從量變到質變就會發生——大模型和Agent將徹底重構產業邊界,進而成為重構業務流程的核心引擎,最后成就AI新質生產力。
顯然,在這一時代節點下,企業級智能體大有可為,而容聯云也做好了準備。
在AI新質生產力層面,容聯云的認知包括三個維度。算力層面,未來需要擁有足量的GPU、NPU硬件支撐,同時基礎部署經驗豐富,最后才能打造計算能力;數據層面,非結構化數據,特別是復雜知識數據,必須能夠在模型層面利用;算法層面,從之前ARP小模型的算法到現在感知能力再到認知能力,會基于不同場景產出更近于真實邏輯的結果,換句話說,就是具備自我辨析的能力。
容聯云的預見是符合科技數字化潮流的。當下AI新質生產力方興未艾,如何徹底釋放人工智能技術的潛力,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在行業端,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行業在投資與風險管理、客戶服務、數字化轉型等方向對AI幾乎有著天然的需求,而農業、制造業、能源和建筑等支柱領域也都在積極探索,重塑信息系統,但是數據質量、數據采集成本、多模態處理技術等問題也成為了制約AI落地的瓶頸。
同時,在企業端,很多公司利用AI著力解決傳統信息系統廣泛存在的信息孤島、數據孤島過程中,又大量割裂了業務流程,如何在價值導向、場景驅動之間取得平衡,成為打造企業數字化智能解決方案的痛點。
困難很多,但也意味著未來巨大的拓展空間。近日,容聯云在“重塑升力·AI智啟新增長”論壇宣布,構建“CC+CRM+AI+DATA”融合共振平臺,這一平臺將打通企業營銷、銷售、服務全鏈路,打破數據壁壘與流程隔閡,讓各環節高效協同,為企業帶來更廣鏈路覆蓋、更深場景滲透與更大商業價值,推動企業數智化轉型邁向價值最大化的新階段。
同時,容犀Agent & Copilot平臺,通過質檢代理、坐席助理、坐席代理、洞察代理四大智能引擎的全面升級,為企業提供覆蓋營銷、客服、質檢、數據洞察的多環節賦能。
如此眾多的產品密集發布的背后,容聯云向市場傳遞出的信號顯而易見:在AI新質生產力釋放的關鍵節點,容聯云有備而來。
百業引入大模型
但鏈路打通才是關鍵
不可否認,各行各業都在積極引入大模型,但在這個過程中,容聯云洞察到了企業決策的變化。
容聯云大模型產品負責人唐興才認為,企業決策變化的背后,由技術發展決定:從2023年開始,絕大多數企業在做算力和大模型平臺構建的基礎研究,然后開始在知識庫、單點場景能力驗證發力,再然后,開始著力提升業務應用效率和價值。
容聯云大模型產品負責人 唐興才
在容聯云看來,企業雖然有著決策變化,但關注的目標從未改變:價值賦能。而在這一點上,容聯云有著清醒的認識:技術發展可以分階段,但解決業務問題,永遠不能陷入單點困境。“容聯云自始至終考慮的是新舊環節貫通,幫助客戶業務重構、替換,進而實現幫助企業業務全面實現提質增效。” 唐興才直言。
所以,大模型落地企業,鏈路打通才是關鍵。那容聯云是如何打通鏈路的?
首先,夯實架構基礎。企業上馬AI項目,一個不能忽視的現實就是由淺入深。企業通常會以小成本、小參數、單一場景的業務進行AI效果驗證,進而再大規模推廣覆蓋整體業務。在這個背景下,就要求廠商AI產品具備充足的彈性,即語料采集、語義理解、跨場景遷移等多個方面都具備瞬發適應能力,同時不造成軟硬件資源的浪費。
為此,容聯云給的解決方案是解耦。“容聯云上層應用之間,應用和底層模型之間的各個組塊之間均為解耦設計,在兼顧模型體積性能的前提下,經過推理強化或規則增強即可達到業務需求,而在解耦設計下,企業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功能組合、設計業務流程更成為現實。” 唐興才介紹到。
然后,構筑數據閉環。AI離不開數據,但在企業端,如何構建起高質量的數據池是普遍痛點,而容聯云構建的數據飛輪機制,則切中要害,它解決問題的思路是:誰用數據,誰就去找數據。比如在質檢、對話等場景中,底層模型會自動識別正負樣本:當用戶對客服回復表示“滿意”時,系統標記為正樣本;當出現投訴或二次咨詢時,標記為負樣本。
如此沉淀業務數據后,容聯云的AI大模型在挖掘客戶的業務潛能、構建商業策略等方面更加精準,精準切入行業的痛點場景,實現從技術能力到業務價值的轉化,促成全鏈路打通。
AI的目標不是替代人
人機共生才是終極路徑
某頭部車企的項目,讓阿卡團隊深刻體會到 “智能響應” 的復雜性。為確保從 “售前咨詢” 到 “售后跟進” 的全鏈路信號響應順暢,需要實時對接 17 個系統:線索中心的客戶標簽、CDP 的行為軌跡、售后 SCRM 的歷史服務記錄、會員系統的積分數據、RTM 車輛報警系統的故障信息…… 這些系統的數據格式、接口協議各不相同,任何一個卡點都會讓 “智能響應” 變成 “機械執行”。
當企業業務鏈路打通,隨之而來的則是業務賦能。本次容聯云發布的智能業務分析一本通和容犀Agent & Copilot平臺下質檢代理、坐席助理、坐席代理、洞察代理四大智能引擎的全面升級,就是容聯云長期關注企業業務全生命周期,執著于打通價值全鏈路的誠意之作。
在業界最關心的AI應用效果上,容聯云副總裁孔淼在論壇上毫無吝嗇的分享了容聯云的親身經歷與感受。
容聯云副總裁 孔淼
比如在證券行業質檢場景下,容犀 Quality Management Agent大模型質檢代理通過預置的關鍵信息錯誤、強矛盾等質檢要求,可以實現自動挖掘,舉一反三列舉出一百種甚至幾百種的質檢場景,相比于傳統質檢每天依靠幾千通電話問詢,然后花數周時間處理信息的方式,運營效率大幅度上升,成本更低。
效果甚至可以用夸張來形容:傳統質檢8天時間完成的工作,容犀 Quality Management Agent大模型質檢代理縮短到3個小時完成,覆蓋率從小于40%到100%,準確率從小于80%到現在96%,漏檢率基本上從34%降到2%。
在AI Agent產品夸大式宣傳成風的當下,容聯云在解決客戶服務、生產管理、數據分析等多個領域的問題時,都有著顛覆業界的表現,而巨大的效率躍遷也并不是偶發。
在壽險、客服、信貸領域,容聯云的AI Agent幫助企業識別挖掘場景咨詢下的轉化卡點、潛在風險、潛在商機,并能自動呈現給客戶對方為什么不買、為什么投訴的內在原因,最后由人工介入,參與共同完善解決方案,從而實現業務增量。
這就引出了容聯云的另一個理念:與人為善,人機共生。容聯云認為,客服數字化的終極目標并不是讓機器替代人,而是讓AI放大人的價值,AI Agent的使命,是最終形成更懂客戶、更幫助人工客服、更能釋放人類潛能的智能客服新形態。
實際上,容聯云的AI Agent已經沿著人機共生的路線推出了眾多業務功能,比如針對客戶經理的線下業務場景,容聯云移動端可以提供智能化的輔助能力,解讀客戶心理、設計客戶方案甚至模擬客戶服務場景,都是容聯云AI Agent具備的底層知識庫能力。
在容聯云看來,AI缺乏人類直覺不是先天不足,而且共生契機。AI本質上是數字化的產物,想要實現和物理世界的流暢交互,拓展應用空間,應對模糊場景,恰好是人類邏輯最為擅長的部分,而AI目前尚處在高速發展的時期,AI技術的完善落地,既需要技術創新,又需要人類協同配合,甚至在雙方融合的過程實現商業模式的創新。所以,AI并不會取代我們,而是與人共生。
從理念認同,從自身做起,容聯云的AI Agent征途可謂腳踏實地,步步扎實。正如孔淼所言,容聯要做的,就是不斷跟隨AI技術發展,深度參與技術與產品的價值認證,并與行業標桿共創落地AI產品。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容聯云產品會給眾多行業帶來不可思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