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電商巨頭京東扔下兩顆重磅炸彈,宣布跨界進軍外賣與網約車領域。一直以來,京東在3C家電和物流領域成績斐然,這次卻突然將目光投向看似關聯不大的本地生活服務,這究竟是盲目跟風擴張,還是劉強東精心布局的一盤大棋?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商業邏輯?
流量焦慮催生“破圈”之舉,打造生活服務閉環
電商一直是京東的核心業務,但隨著互聯網流量增速逐漸放緩,各平臺對用戶時長的爭奪愈發激烈,傳統電商平臺急需開拓新的增長空間。外賣和網約車作為高頻剛需的生活場景,擁有龐大的日均活躍用戶規模。京東敏銳地捕捉到這一機遇,試圖通過這兩個高頻入口,將用戶的消費場景從單純的“購物”拓展到全方位的“生活服務”,進而構建起更加完善的消費生態鏈。

一組數據足以說明問題:2024年的數據顯示,外賣用戶日均打開App的次數是電商平臺的3倍,而網約車用戶月均使用頻次也超過了15次。這些高頻業務對于提升用戶粘性、增加用戶活躍度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物流能力“二次變現”,從商品配送邁向服務輸送
京東物流堪稱其核心競爭力。外賣業務對即時配送能力要求極高,網約車則依賴龐大的運力網絡,而京東物流恰好擁有完善的倉儲體系、專業的配送隊伍以及先進的技術調度系統,這些資源完全可以復用于新開拓的外賣和網約車業務。

此前,京東試水“小時達”生鮮配送,已經積累了寶貴的即時物流經驗。如今,若將網約車業務與京東物流的干線運輸、同城貨運相結合,還能進一步降低車輛的空駛率,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協同發展。
深挖數據資產,推動用戶畫像“全場景化”
電商數據記錄了用戶“買什么”,外賣數據反映出用戶“吃什么”,出行數據則揭示了用戶“去哪里”。當這三類數據匯聚在一起,京東便能勾勒出更加立體、全面的用戶畫像。基于這些豐富的數據,京東可以在廣告推薦、金融風控以及供應鏈管理等方面實現精準優化。
在當下,互聯網行業的競爭焦點已從單一場景轉向了“數據生態”的較量。美團、滴滴等平臺紛紛嘗試反向切入電商領域,京東此番布局外賣與網約車,既是主動出擊,也是一種必要的防守策略。

進軍本地生活,挑戰重重
盡管京東的跨界布局看似前景廣闊,但實際上面臨著諸多風險與挑戰。首先,美團在外賣領域的市場占有率超過70%,滴滴在網約車市場也占據著穩固的地位,京東進入這兩個賽道,必然要直面激烈的市場競爭,包括補貼大戰和運力爭奪等。
其次,外賣與網約車都屬于重資產、低毛利的業務,如果京東不能在短期內實現快速規模化,很可能會對整體財報表現產生負面影響。
此外,從電商業務轉向生活服務領域,業務邏輯有著顯著差異,京東現有的團隊基因能否適應這種快節奏、強地推的新業務模式,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劉強東的長遠布局:京東“基礎設施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