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史上最嚴”的國七排放標準正在醞釀之中,其核心目標已不再是簡單的尾氣處理,而是推動整個商用車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這場變革將像一陣強烈的旋風,對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產生深遠影響。對于新能源車企而言,這是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而對于廣大的卡車司機來說,則是一把充滿挑戰與機遇的“雙刃劍”。
01 向“單車型排放限制+企業平均排放強度”的雙管理轉變
近日,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李天威在2025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上表示,在加快推進輕型重型汽車國七標準制定方面,制定國七標準的思路將由以往的“單車型排放限制”的管理,轉變為“單車型排放限制+企業平均排放強度”的雙管理。
單車型排放限制:國家將不斷提升新車排放準入門檻,為每一款新上市的車設定更嚴苛的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紅線,確保其單車排放水平持續降低。
企業平均排放強度:新政引入了“企業平均排放”這一全局性管理工具,其監管視角從單一車型升維至整個車企。它將企業旗下所有車型的排放進行統籌核算,設定整體均值目標。這意味著,即使車企的每一款單車都達標,若整體均值超標,同樣會因未履行企業級責任而受到處罰。
簡單來說,該雙管理機制要求車企整體車隊平均排放強度達標,同時單車型需符合上限。
可以看到,國七標準的核心在于推動貨車行業的“提質”。該標準對傳統燃油貨車提出了近乎極限的排放要求,這實質上大幅抬升了技術門檻和制造成本,對企業的成本控制與技術整合能力構成了嚴峻考驗。無法達標的小品牌和落后產品將被加速清退出市場,從而實現行業的優勝劣汰。
相反,對于新能源貨車,國七則是一股強勁的“東風”。因其在使用環節的零排放特性,使其更容易滿足甚至超越法規要求,從而極大地激勵車企將資源向純電、氫燃料等新能源技術路線傾斜,對產業綠色轉型形成了強有力的正向驅動。
02 對車企/司機的影響幾何?
國七政策對新能源車企的影響是直接且極其正向的。
由于國七對傳統燃油車的技術要求和成本控制達到了極致,復雜的技術路線(如更高效的SCR、DPF、EGR系統等)將顯著抬高燃油車的購置成本和使用維護門檻。這無形中為“零排放”的新能源貨車(特別是純電動和氫燃料電池車)掃清了最大的競爭障礙。當燃油車價格超過新能源車時,后者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優勢將更加凸顯,市場需求將被動加速釋放。
同時,為應對國七,傳統燃油車巨頭可能會加速新能源化轉型,尋求與擁有電池、電機、電控這核心“三電”技術的企業合作,以快速滿足“企業平均排放強度”的要求。這將帶來技術輸出、合資合作的新機遇。同時,圍繞換電、充維服務等后市場的商業模式創新也將迎來爆發。
總而言之,國七對新能源車企而言,是一次強有力的政策“助推”,將其從市場“可選項”直接推向了未來競爭的“主賽道”。
對于司機群體的影響則更為復雜。
短期內,技術升級帶來的購置門檻提升,司機們選擇滿足國七標準的燃油車或面臨較高的購車壓力。同時,國七燃油車后處理系統極其復雜,對油品、尿素質量要求更高,嬌貴的系統可能導致更高的故障率和維修保養費用,增加運營中的不確定性。
此外,若國七實施后,國五、甚至國六的燃油貨車二手車價格或將面臨斷崖式下跌,司機手中現有資產的貶值將成為一筆巨大的沉沒成本。
如此一來,新能源貨車的運營成本優勢將非常明顯。電費遠低于油費,且維護保養更簡單,長期來看有助于提升司機的實際收益,推動司機群體轉向新能源行業。
03 結語
國七排放標準遠不止于一項環保法規,它是一次深刻的產業革命。它為新能源車企鋪就了通往未來的高速路,同時也為數百萬卡車司機劃下了一條轉型與適應的起跑線。對于所有參與者而言,唯有主動擁抱變化,提前布局,才能在這場綠色風暴中把握先機,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