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全球前十大汽車廠家中至少會有三家,甚至三到五家是中國企業。”近日,在2025年《財富》世界500強峰會上,廣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如是判斷。
那么,誰有望是其中一員?
大家共同的目標
成為世界級的汽車企業,是許多國內主流車企明確提出的發展目標。
例如,廣汽集團正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并加速向轉型;長安汽車啟動了“海納百川”計劃,著力提升其國際業務規模;吉利汽車則通過多年的全球化運營與技術合作,積累了豐富的海外經驗。
而比亞迪憑借在領域的先發優勢,其年銷量已位居全球前列。目前,比亞迪正在海外加快建立生產基地,推動從產品出口向本地化經營的轉變,并在多國新能源市場躋身冠軍。
這表明,深入參與全球競爭、爭取更高的國際市場份額,已成為國內領先車企的戰略重點。而支撐上述展望的一個重要依據,是中國在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中取得的階段性優勢。

圖片來源:廣汽集團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新能源超過千萬輛,在全球總銷量中占有60%的份額。市場規模的增長帶動了產業鏈的成熟,在電池、電機等關鍵零部件領域,國內已形成較為完善的供應鏈體系。
的分析指出,中國電池企業在全球市場占有重要地位。這種產業鏈優勢有助于國內車企在成本控制和產品迭代方面保持競爭力。正如馮興亞所提到的,汽車產業向新能源化、低碳化方向發展已成為趨勢,而中國車企在這一趨勢中已取得一定的主動。
除了電動化,智能化是另一個關鍵領域。在車載智能系統、駕駛輔助技術等方面,國內市場展現出較強的活力。中國消費者對汽車智能功能的接受度較高,這種需求推動了相關技術的快速應用和迭代。
有分析認為,國內豐富的道路交通環境為智能駕駛技術提供了多樣化的測試場景。馮興亞也提到,國內用戶對智能技術的熱情較高,這為相關技術創新創造了有利條件。這些因素使得中國車企在智能化應用層面保持較好的發展態勢。
全球化是場“戰爭”
然而,具備領先的產品和技術,并不意味著能自動在全球市場上獲得成功。將本土優勢轉化為全球范圍內的品牌認可和市場份額,是中國車企面臨的最嚴峻考驗,這也是馮興亞將全球化定義為“一場戰爭,而非一場戰役”的深刻含義,它強調了這是一項需要長期投入、系統謀劃且充滿不確定性的艱巨任務。
當前,中國車企的全球化進程正處在一個關鍵的轉型節點:即從以整車出口為主的貿易模式,轉向以本地化生產、研發和運營為核心的深度經營模式。單純的出口易受貿易政策、運輸成本和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而本地化生產則能更好地貼近市場、規避關稅壁壘、創造當地就業,從而提升品牌接受度。

圖片來源:奇瑞集團
馮興亞透露的“已在全球建立五個散件組裝工廠(CKD),明年可能達到十家”,正是這一轉型的具體體現。這一路徑是豐田、大眾等跨國巨頭早已驗證的成功之道。
下一步的挑戰將更加深入,即如何實現從“本地化生產”到“本地化品牌”的躍升。這包括建立區域性的研發中心以開發更符合當地偏好的產品,構建高效的本土化供應鏈體系,開展精準的品牌營銷以塑造獨特的品牌價值,以及妥善處理與當地社會、文化和法律法規的融合問題。這無疑是對企業綜合運營能力的全面考核。
總體來看,中國車企進入全球前十的目標具備一定的現實條件,但也面臨明顯挑戰。國際經貿環境的變化、不同市場的準入標準、與已有國際品牌的競爭,都是需要應對的課題。同時,本地化經營中的管理整合、品牌形象提升等也需要長期投入。
盡管如此,中國汽車產業整體實力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未來十年,隨著電動化、智能化趨勢的進一步深化,以及中國車企在全球化運營中不斷積累經驗、修正戰略,出現兩到三家中國企業穩定位列全球汽車產業第一陣營,是一個概率很高的事件。
這不僅將重塑全球汽車產業的競爭格局,更將是中國從汽車制造大國邁向汽車產業強國的重要標志。這場遠征,既需要抓住機遇的魄力,更需要面對挑戰的韌性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