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車產業正在經歷著深刻的權力重構。
當、智能化浪潮席卷而至,傳統汽車市場上,原本以歐、美、日等為主導的行業技術壁壘正在逐步瓦解,一條以中國市場為策源地、以新能源技術為突破口、以“技術+體系”雙輸出為特征的全球化新路徑,正在重新書寫世界汽車的競爭規則。
在這場靜默卻劇烈的變革中,中國汽車產業鏈的出海模式,也已經悄然生變,已經開始從過去“以價取勝”的單一產品貿易,升級為“以技術賦能”為主的生態共建,而這,也正是浩思動力子業務集團-極光灣科技全球CEO王瑞平,在全球頂級舞臺2025 IAA Mobility上,與蓋世汽車交流時所展現出的戰略底氣。
“我們不是簡單地賣產品,而是把產品、技術加體系三位一體結合起來,與國外企業建立長期的戰略聯盟。”王瑞平語氣堅定地表態,不僅概括了浩思動力出海的核心理念,也折射出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舞臺上正在發生的深刻轉變——從產品輸出邁向技術輸出,從單打獨斗轉向生態共建。
浩思動力是吉利和雷諾共同成立的全球動力科技公司,承載著雙方在高效動力系統和混合動力領域的技術積淀和國際化野心。“我們在全球已經處于第一梯隊,”王瑞平在談到中國混合動力技術時如是說。這句話的背后,是中國汽車工業過去六、七年間,在轉型浪潮中不斷積累、迭代、突破的縮影。從早期的技術引進,到如今的自主創新甚至反向輸出,中國動力總成企業正在改寫全球汽車技術競爭的新格局。
在2025 IAA的展館中,中國企業與歐洲企業幾乎“平分秋色”的參展陣容,也印證了王瑞平的判斷:中國汽車產業已從昔日的學習者、追隨者,成長為今天的參與者、甚至是引領者。而浩思動力,正是這一進程中的代表之一——不僅輸出產品,更輸出技術、標準與合作模式。
“我們要做就做最先進的技術、最好的質量、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最優的服務。”王瑞平這句擲地有聲的口號,不僅是對浩思動力自身定位的總結,也是對中國汽車產業鏈整體能力的自信宣言。王瑞平認為中國企業的出海之路,本質上是一場“從青春期走向成熟”的必然過程——不再局限于本土市場,而是要在更廣闊的全球舞臺上,與頂尖玩家同臺競技,共建生態。
當然,全面出海的“戰役”肯定也不會一帆風順。王瑞平也坦言,不同市場的法規差異、文化融合、供應鏈本土化等問題,都是出海路上必須面對的“硬骨頭”。尤其是在歐美這類對安全、排放等有極高要求的市場,如何將中國“快”的研發節奏與當地“穩”的驗證體系相結合,是考驗企業全球化能力的關鍵。
“無論在哪個地區,我們都有充分了解本地法規特殊性的有經驗的團隊,”王瑞平強調。這種“本地化+全球化”的雙重能力,正是浩思動力能夠在多個國家市場實現落地的底氣所在。王瑞平還進一步指出,供應鏈的本土化是出海企業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如果不去做本土化,那么在各種稅收方面就不會有優勢,在本地的競爭力可能也就體現不出來了。”
王瑞平對浩思動力出海戰略的深度剖析,其實也是一次對中國汽車產業全球化進程的系統性觀察。從技術路徑到團隊融合,從法規適應到供應鏈布局,王瑞平的講述為我們勾勒出一幅“中國動力,全球賦能”的清晰圖景。而這條路徑,正成為越來越多中國零部件企業乃至整車企業出海的可復制范式。
更多內容詳見視頻和交流實錄:
從“產品出海”到“生態出海”
:很高興在IAA能夠和您約到這次的交流。首先第一個問題,請您聊一下我們的出海模式。咱們現在走的是典型的技術出海,和傳統意義上的貿易產品型出海,有何不同?
王瑞平:可以這么說,吉利動力實際上有很長的歷史傳承性,現在加上雷諾動力上百年的傳承性,還有沃爾沃等,都有悠久的歷史,我們現在實際上結合起來了這些整體的優勢之后,成立了Horse Powertrain浩思動力這家合資公司,相當于是如虎添翼,為我們增添了很多很強的能力,特別是全球化拓展的能力,這顯然是有別于其他一些純粹本土企業的地方,我們完全成為了國際化的企業。在這種形勢下,我們的大策略一定是走向全球的,要拓展全球市場。而且現在我們也是行業里的一個TOP級Tier 1,是一個能夠供應動力總成系統解決方案的公司?;谶@樣的一個前提條件,我們具備從產品到技術到整個研發體系全方位的全球化能力,這么做的好處,肯定比單一的賣產品,有更大的可持續發展潛力。
其實這個邏輯有點類似于80年代的時候,中國開始引入全球產品的時候,早期的汽車工業,當時就是引進了很多世界頂級的主機廠到中國,來進行本地的投資落地,那個時候實際上是技術滯后半拍引入進來的,先引入的產品,然后才逐步的有一些技術迭代進來。
我們今天的汽車工業出海,邏輯上有些類似,就是要走出去的市場,是我們的技術有優勢的地方,是我們的產品有競爭力的地方,具備了這個條件,我們才可以走出去了。另一個方面,走出去如果只賣產品,相當于沒有長期的、可持續的保護,或者說是不具備條件和基礎。
我們賣的是動力總成產品,它實際上是和技術性很強的各個主機廠合作,與他們的整個整車戰略規劃,跟他們的整體產品的適配性關聯非常緊密,因為我們是ToB(企業)的,不是ToC(消費者)的,所以基于這樣的背景,我們能把產品、技術加體系三位一體結合起來,一起去跟國外的企業建立長期的戰略聯盟關系,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特點的地方。
而且基于現在的大環境,國外的實際形勢,從五六年前,我們就開始做新能源轉型。我們Horse 浩思的前身,在吉利動力不斷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儲備了大量的混合動力新能源技術,這些恰恰是現在新的浪潮,混合動力成為一種全球主導的技術路線,各個車企現在都很需要這樣的一些技術,來匹配他們的整車產品和戰略,所以我覺得恰恰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出海契機。
周曉鶯:您講了一個特別重要的點,我們看這些年全球的電氣化、智能化浪潮,中國市場發展的非???,對于中國的供應鏈能力,尤其是電池、輔助駕駛系統等,大家的認可度都已經很高了,那么在傳統的動力板塊,您覺得現在中國在整個的動力品類里面,包括混動技術,在全球屬于什么梯隊?
王瑞平:可能很多人都有一個觀念,過去在傳統車型里面,大家認為動力總成是一個核心的技術專業模塊,會認為這方面中國在全世界范圍內,相對來說不夠領先,但實際上,在過去大概六、七年的時間里面,在新能源轉型的過程中,其實也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在全球其他一些領先的主機廠All IN BEV的轉型過程中,我們其實仍在持續的進行動力產品的迭代升級,特別是針對混動這種電氣化動力總成,我們連續迭代到現在,已經是第五代產品。這五代的更新時間非常的快,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學習了很多,成長了很多。經歷了這個過程,現在在動力尤其是混合動力體系里,我們在全球已經處于第一梯隊了,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
“快”與“穩”的辯證法
周曉鶯:現在國內的汽車技術架構平臺迭代速度非???,這種快速的迭代,其實跟傳統的,比如像歐洲市場這種有嚴苛安全驗證流程的市場,是不是會有一些沖突?
王瑞平:會有。我們的技術迭代很快,因為在中國,一個是市場發展很快,有需求產生了,我們必須快速的去產出新的產品。另一個就是中國的市場競爭也比較厲害,卷的非常狠,所以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一定要快,就是大家一直在說的快魚吃慢魚,武功唯快不破,一直都在講這個快字。實現了快速迭代,在中國市場上就有機遇可以搶占更大的市場份額,這絕對是有非常大的優勢。但是對于海外的市場,各個地區的法規要求不一樣,出口到海外的產品,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要求。比如說現在歐洲在做歐七了,美國也有相應的法規要求,TIER3、TIER 4,而且在一些具體的驗證,包括排放法規等很多方面,都是不一樣的,跟中國也都是不一樣的。
在這種情況下,基礎的部分我們是可以繼續發揮我們快的優勢,另外在本地法規的適應方面,我們現在有一個Horse浩思的國際化團隊,無論在哪個地區,我們都有充分了解本地法規特殊性的有經驗的團隊,我們在這方面就形成了非常好的互補。所以,相關的本土法規適應性問題,可能是別人比較困難的地方,但對于我們恰恰是我們的優勢,我們國內外團隊雙方很好的緊密契合起來之后,可以達到既可以發揮中國的快,然后又能夠在海外不同國家和地區落地的效果。
周曉鶯:走出了一條中西聯合研發的新模式,對嗎?
王瑞平:對的,可以這么說。
周曉鶯:團隊融合具體是怎么來做呢?比如說有沒有區分主次?
王瑞平:團隊融合的確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中國企業過去也有大量的國際化的公司,但是過去多數的領先技術,都來自于海外,那么這些年不一樣的地方是,中國的企業的技術也開始走出去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優勢首先肯定是要遵從各個國家和地區不同的人文需求,包括文化的差異化等。
為什么我們能夠做好呢?
首先我們有十幾年的國際化合作經驗,在2010年吉利并購沃爾沃之后,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有十數年和沃爾沃合作的經驗,我們長期在一起聯合,特別是動力總程領域,我們聯合開發動力總成,聯合開發發動機,開發自動變速箱等,再到后來的混合動力,我們都是在聯合的開展工作,所以我們雙方整個的團隊,文化的滲透其實已經非常成熟,大家互相也已經非常的了解。除此之外,我們還跟其他的海外頂級主機廠合作,可能有一些還受客戶保密限制不能公開,但是總體來說,合作的都是歐美企業,包括我們的合作伙伴雷諾,也是股東之一。雷諾也用了我們的混合動力的動力總成,在韓國市場,在大科雷傲上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成為了當地的SUV領域的一個標桿車型。這些國際合作,其實都帶給了我們很好的積淀,全球很多地區我們都合作過,所以這些不同的文化實際上我們的團隊都在學習和成長。
總結下來就是以下幾點,第一大家一定要互相尊重對方的文化,尊重對方的習俗;第二就是要去虛心的學習。我們去學習所有,都可以給我們帶來啟發,或者是給我們賦能,幫助我們成長。這些優秀的無論是技術還是理念,亦或是方法論,在十幾年的過程中,多在幫助我們的團隊快速成長,大家把這些都統一了之后,工作就會比較方便的開展了,大家都遵從國際的專業準則來做事,合作會非常的順利;然后第三個方面就是結果,拿結果說話。從結果上面體現出來我們是務實的,我們是專業的,然后我們也是追求高效的,最終才會有很好的結果呈現,對團隊產生了非常充分的信任。
所以實現國際化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挑戰,但對我們來說,我們已經度過了最大挑戰的階段。
周曉鶯:這個過程其實也是就借勢修人,我們通過做每一個項目取得的成功,從小的積累鍛煉的,實現團隊全球化能力的整體提升。
王瑞平:是的,在實踐的過程中實踐出真知,其實就是在一個一個的國際合作項目中鍛煉了團隊,然后也實現了中西融合,大家能夠互相理解,我們要理解歐洲思維,那么現在歐洲也在逐步的理解中國的速度,中國的一些理念。比如說,為什么中國能夠這么快的做出來?這是他們經常問我們的一個問題,而且最后他們看到了非常好的結果。曾經一個歐洲的高管說過一句話,他們非常驚訝我們是如何做到這么快又這么好的,還做出來這么多的產品。這是他們和我們合作多年之后,一個非常深切的感受。那我們呢?我覺得我們最大的一個感受,或者是我們給他們的回答就是,我們學習了很多,在與國際合作伙伴廣泛的合作過程中,我們在虛心的學習所有.
就像之前咱們的一個傳統的理念,三人行必有我師。中華傳統的一種美德就是虛心學習,這也是外方比較接受我們的很重要的一方面。這個過程中大家就能夠很快的和國際團隊實現很好的融合,并用結果來表達我們團隊的實力。
周曉鶯:您剛剛提到其實咱們已經有了很多海外的頂級車企客戶,您覺得他們對技術的要求,和對當地市場的適配性有什么差異嗎?
王瑞平:有,其實這是另一個挑戰。你這個問題也很好,我們做動力總成,實際針對不同的車型,要求差異很大。比如說對于豪華品牌,它對性能,對整體的品質、對一些特別細的細節要求都很高。當然還有在某些法規方面,像歐洲對安全的要求,就是安全功能,是歐洲很多年前就有的強制標準,但到中國實際上是沒有的,所以我們就是通過跟歐洲車企的合作,我們把全套的相關技術全部都掌握了。再比如說在北美,其實也有它很多的特殊性,特別是對排放方面的一些要求非常苛刻,大家也聽說過,此前有一些企業在這方面“翻船”過,所以這也是我們非常重視的部分,就是不同地區法規的差異化。
從“中國優勢”到“全球競爭力”
周曉鶯:您提到的法規差異、文化差異,包括供應鏈,我想其實中國的完備性和海外也是不同的生態,您能不能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就是在過程當中會碰到的挑戰,讓大家更加有具象的感覺。
王瑞平:你說的供應鏈很重要,我認為中國車企,或者是說汽車行業的相關企業,如果想出海,實際上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如果要做長遠的發展規劃,基于當前的大環境,實際上未來的發展趨勢一定是要做本土化的,而這個本土化的,就要有本地的供應鏈支撐。
本地供應鏈,從目前我們考察的情況來看,每個地區雖然是不一樣的,但是總體來說,特別是在新能源動力領域,畢竟這些年中國深耕該細分市場,所以發展比較快速,實際上在中國現在已經培養出成熟的供應鏈體系了。如果我們未來要走到全球其他市場的話,我認為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希望這些供應鏈體系也能夠跟隨走出去,能夠在不同區域形成本地化的系統化能力,整個生態環境、生態體系要建立起來,否則的話單獨一個部件出海,是很難的,或者單獨一個車企出去,也會很難,會遇到很大的挑戰,整體成本是做不下來的。如果不去做本土化,那么各種關稅、各種稅收方面不會有優勢,在本地的競爭力可能也就體現不出來了,如果做本土化,那么很顯然供應鏈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周曉鶯:它是很重要的支撐體系。
王瑞平:對,因為如果僅僅依靠海外各個地區他們自身的本地的供應鏈,要么在新能源領域,本地可能不那么擅長,還沒跟上,要么成本就會非常高,就很難實現原來在國內的優勢。
周曉鶯:又快又好又便宜。
王瑞平:對,我們原來有一個口號,我們要做就做最先進的技術、最好的質量、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最優的服務。
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我覺得想要發展發揮中國企業的優勢,還是要發揮我們過去積累下來的擅長的方面。
周曉鶯:咱們在動力這個板塊其實做出了最好的實踐,給大家很好的參考。您覺得這種模式,是不是可以同樣復制在供應鏈的其他生態里面?
王瑞平:會有。因為邏輯是相通的,道理是類似的,都是可以推廣的。
周曉鶯:其實這也是一種新模式,圍繞我們技術上擅長的優勢和創新,然后找一些新的模式出海,而不只是依循于傳統的那幾種方式。
王瑞平:對,而且我看到現在很多中國品牌企業,包括零部件企業,其實也已經在走出來,或者在走出來的路上,在海外很多地方建廠。
明顯的感覺到就是這些企業也是我看著成長起來的,在過去十幾年中,從他們起步然后到快速地跟隨著中國的市場開始發展,然后一直到現在給很多外資企業都配套上了。給外資企業配套之后,他們的生力,也都擴展到了海外。
周曉鶯:這感覺就像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一樣,他很自然的過了青春期就要開始獨立了,不再只是在家里面,而是應該走向這個世界,去更大的舞臺。
王瑞平:這也是一個人生的道理,其實邏輯都是類似的。
周曉鶯:咱們現在在 IAA Mobility車展的現場,您應該也花了一些時間去逛了一下,今年有什么整體的感受嗎?
王瑞平:IAA這邊,按理說是歐洲主場,是整個汽車領域的一個技術的風向標,今年當然也不例外,也有很多企業,包括很多的零部件企業,都在參展和發布他們最新的技術。感受比較深的是,參展企業中,現在感覺海外的企業和中國的企業基本上已經平分秋色了,參展的規模和數量也是平分秋色了。主機廠我了解到的是歐洲企業有12家,中國企業有11家,基本上對半了,而且零部件企業也有很多中國企業來參展。
周曉鶯:這應該也是我們的一種實力的象征,因為歐洲還是很講求規則的,他們對產品的能力、技術的要求,原創性應該都是比較高的。
王瑞平:過去可能一二十年之前,我們的技術在起步階段的時候,可能原創的能力還比較弱,但是通過最近十幾年的快速學習成長,不斷的產品迭代,大家其實已經具備了比較強的原創能力?,F在我們也有很多的技術創新,特別是像我們Horse浩思,在混動領域有大量的技術創新,所以才能更好的滿足不同市場,不同客戶,包括高中低端的不同要求。既要滿足高端要性能的需求,又要滿足中低端在性能滿足的情況下,可能更關注成本的需求。
我們產品的緊湊型要如何適配到各個不同的車型架構里面?也是非常大的一個挑戰,因為這個產品非常核心,它的匹配要求非??量?,所以在這一方面我們也要不斷的進行創新,讓它更加緊湊,更加具備成本優勢。然后同時也要保障技術方面的領先性。
周曉鶯:好的,謝謝王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