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知道,2025年的汽車圈,什么東西的價格比過山車還刺激,那答案只有一個——二手的小米YU7。
就在三個月前,這臺車還是黃牛眼里的“印鈔機”,是二手車市場的“硬通貨”。轉手加價兩三萬,都是常規操作,甚至還有一份黃牛的“利潤清單”在圈內流傳:一臺標準版YU7,一進一出,凈賺3.31萬元!
那時候,北京花鄉的二手車販子,48小時就能賣掉3臺YU7,最高溢價2.8萬。買家也說得坦然:“多花兩萬五,能提前十個月開上車,值!”
好家伙,這熟悉的“加價提車”名場面,竟然在以“直營”和“透明”著稱的新能源時代,被黃牛們給硬生生玩了回來。
然而,僅僅三個月,風向就徹底變了。
9月份的二手車市場,YU7標準版的車商報價,已經比官方指導價低了1.2萬元!
從曾經的“理財產品”,到如今的“燙手山芋”,那些當初囤積居奇的黃牛們,現在估計正在關著燈,默默地流著“韭菜的眼淚”。
那么問題來了,到底發生了什么?是什么,在短短三個月內,就把黃牛們的“發財夢”給徹底擊碎了?
一、小米“掀桌子”了:產能地獄?不,是產能轟炸!
黃牛能活下去的唯一根基,就是“供不應求”。而小米,這次直接把他們的根給刨了。
面對YU7那長達一年的交付周期,雷軍比誰都急。他不是怕黃牛,他是怕用戶等不及,移情別戀了。
于是,一場史詩級的“產能爬坡戰”打響了:
北京基地,連夜加班!二期工廠的自動化產線,把裝配速度直接提升了30%。
交付周期,瘋狂縮短!7月底,標準版的交付周期就從57周,縮短到了43周。
8月份,二期工廠正式投產!當月,YU7就交付了1.6萬臺,直接拿下了中大型SUV的銷冠!
當新車開始大批量交付的時候,二手車的價格,應聲崩盤。
更狠的是,小米還推出了一個叫“閃電通道”的功能。你只要放棄一些個性化的選裝,就能節省60天的等待時間。這一招,直接捅在了黃牛依靠“選裝溢價”來賺錢的腰子上。
小米用實際行動告訴所有黃牛:在絕對的產能面前,一切投機倒把,都是紙老虎。
二、對手“不講武德”:你等車的時候,隔壁已經開上更好的了
如果說產能是“內因”,那強大的競爭對手,就是壓垮黃牛信心的“外因”。
就在YU7的用戶還在苦苦等車的時候,隔壁的對手們,已經開始“貼臉開大”了。
蔚來,徹底掀桌子了。
李斌直接把第二品牌樂道L90的價格,定在了26.58萬。配置比YU7標準版還高,用上BaaS電池租賃,價格更是能下探到17.98萬!這價格一出,直接分流了一大批潛在用戶。隨后,就連大哥蔚來ES8,也放低姿態,開始變得火爆。
理想,也磨刀霍霍。
純電的理想i8雖然沒能一炮打響,但后面還藏著一個價格更低的i6蓄勢待發。誰也不敢小看理想定義產品的能力。
當消費者發現,自己苦等大半年才能提的車,隔壁不僅有現車,甚至可能產品力更強、價格更便宜時,那份“非你不可”的執念,自然也就動搖了。
三、監管“亮劍”了:懸在黃牛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如果說前面兩條,還只是市場行為,那最后這一條,就是“國家隊”下場了。
7月份,中汽協釋放了一個關鍵信號:工信部,擬推出“新車登記后6個月內禁止轉為二手車”的政策!
這把懸在車市上空的監管利劍,矛頭精準地指向了所有“零公里二手車”的灰色產業鏈。
雖然政策還沒正式落地,但整個二手車市場,已經風聲鶴唳。
有車商收到風聲后,立馬就調整了策略:“現在只敢收兩周內能賣掉的單子,再壓手里,新規一出來,就全砸了!”
再加上稅務部門也開始核查高價交易的完稅情況,一系列的監管組合拳,讓黃牛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這種壓力,隨時可能演變成恐慌性的拋售。